2022年7月5日,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2022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系列讲座第二场在腾讯会议平台举行。参与本次讲座的有南京大学王海啸教授、操太圣教授、余秀兰教授、吕林海教授、黄斌教授及全国优秀大学生营员。
01 王海啸教授
《大学英语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历程与展望》
7月5日上午10时,南京大学大学外语部原主任王海啸老师以《大学英语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历程与展望》为题,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妙绝伦的讲座,本场讲座由操太圣老师主持。
图|王海啸老师
图|操太圣老师
王老师围绕信息化发展的四个时期(信息化发展初期1990s-,信息化发展成长期2000s-,信息化发展成熟期2010s-,信息化发展转型期2020s-)分别展开介绍。
图|王海啸老师讲座内容
在信息化发展初期,王老师提及当时的学习理论主要围绕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主要集中于视觉学习(visual learning)、听力练习、游戏、基于光盘的课程学习(CD-ROM based courses)等。但其缺点在于需要专业人士进行开发,并需要不断更新。
在信息化发展成长期,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崭露锋芒,强调学习要由学习者主动发起。网络辅助教学也转向互联网及基于带宽的线上课程。在该时期,南京大学不仅建立了大学英语学习中心的硬件平台,还建立了网上课程中心、资源中心等软件平台。
在信息化发展成熟期,学习理论也更加丰富,扩充到建构主义、联通主义,突出人与知识、平台的互动。同时,“参与式”学习应运而生。参与式学习强调教学要有真实的学习材料、丰富的材料来源、要与真实的人进行交际去解决真实的问题,学生不仅要自主学习也要进行合作学习。在该时期,新的学习工具也令人目不暇接,社交网络、云计算等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技术与方法。比如自动化的应用、语料库的使用、虚拟现实技术,翻译工具的使用等。此外,同步交互、异步交互、协同等多种学习场景也应运而生。该时期的硬件平台主要是智慧课堂,软件平台的开发也更加丰富,移动网络辅助英语教学包括了在线开放课程、混合式课程、虚拟仿真课程等。同时,智慧教学平台,如云班课、智慧树;智慧教学工具,如批改网等也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实践。另外,王老师提出基于信息的教学设计需包含以下四个维度: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教学资源及教学设计。
在信息化发展转型期,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联通主义等学习理论综合应用于教学实践。王老师介绍了美国2022地平线报告,指出该报告阐明了近期信息化教学发展的趋势,比如人工智能应用于教学、混合式学习空间、远程学习模式、微学分、教师专业发展等。
接着,王老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目前进行的三个项目。第一个项目是人际互动式写作教学平台。比如“写吧”,该平台突破了传统的批改网的局限,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互评。第二个项目是基于语料库及学情分析的个性化英语写作教学反馈。王老师指出回答语言学习的主要问题,主要涉及四方面:我想要去哪里?我现在在哪里?还有什么差距?如何达到目标?第三个项目是基于知识图谱与数字化资源的大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设计。该设计主要以AI课程为核心,融合资源建设、课程设计、教学设计于一体。
讲座最后,王老师提出畅想,认为未来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具备以下特征:动态的教学资源、定制式课程设计、个性化学习方案、真实的语言应用、智能化教学反馈。
图|讲座现场
02 余秀兰教授
《寒门难出“贵子”及相关思考》
7月5日14时,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余秀兰老师以《寒门难出“贵子”现象及相关思考》为主题,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的精彩讲座。
图|余秀兰老师
讲座伊始,余秀兰老师指出,寒门难出“贵子”的一些现象引人深思。通过列举一些现实报道表明寒门难出“贵子”已成为很多人眼中的现实并由此引发思考:教育是否仍能改变命运?该问题以学术性语言表达,即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关于这一问题有三种观点,分别是教育有助于向上的社会流动,教育有条件地促进社会流动,以及教育再制(固化)原有社会结构。余老师指出教育和促进社会流动两者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还受其他复杂因素的影响。
图|余秀兰老师讲座内容
随后,余秀兰老师结合布栋的三种机制对当前中国的情况作出反思,即教育面前机会不平等现状和优胜劣汰公理遭“二代”现象挑战。而社会对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关注与共鸣又进一步引发其思考:如何解释寒门难出“贵子”这一现象?寒门如何出“贵子”?余秀兰老师从布迪厄的观点出发总结了中国现实,即家庭文化资本的再生产作用与社会流动作用同时存在。她关于南京大学的经验研究从家长、个人和环境三个角度探究了寒门出“贵子”的文化概念因素,特别强调寒门情境所激发的文化资本的作用,并提出寒门出“贵子”的路径——内外结合,即,通过个人和外界两方面实现寒门学子的教育获得和地位获得。余老师还从理论对话和个人研究历程梳理两方面讨论了该研究的意义。
最后,余秀兰老师指出,从整个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看,上述问题又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包括富裕之后的乡村教育困境、中产的教育困境以及一些其他需要讨论与研究的问题。此外,余秀兰老师特别强调要处理好国外理论与中国本土情境的关系。讲座接近尾声,同学们就自己的疑问和心得与余秀兰老师进行了精彩的交流与讨论。
03 吕林海教授
《理性权衡:大学生通识课程中的策略性学习》
15时,我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吕林海老师以《理性权衡:大学生通识课程中的策略性学习》为主题,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富含深刻哲思和文化情怀的精彩讲座。
图|吕林海老师
吕林海老师的讲座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在第一部分,吕老师提出我们应对当前大学生通识课的学习困境进行重思。目前,学者对这一困境的探究所遵循的路径主要是一种“标准参照式的研究”。吕老师认为我们应进一步深入到“通识课程”的特殊情境之中,找到更加特殊性的机制与特征。
图|吕林海老师讲座内容
在第二部分,吕老师通过比较中西方学者对“策略性学习”的不同观点,剖析了中国语境下“策略性学习”的真正含义。吕老师指出,中国学生通识课中的策略性学习其实并不是“纯粹的学习之本身”,而是一个更具超越性的“情境性机制”,在这个机制中,学生始终在进行着“掂量盘算+选择决策”的行动过程(而不是一种简单“行为过程”)。
在第三部分,吕老师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策略性学习”存在一定的损伤作用。吕老师及他的团队共同构建了“策略性学习”的测量指标并将其应用于实证研究中。研究发现,通识课中的“策略性学习”普遍存在,且“策略性学习”对教学感受、深度学习、课堂学习满意度产生负向影响。此外,高策略学习者具有更强的功利学习动机。
在第四部分,吕老师主要分析了大学生功利性的选课动机。吕老师指出,通识课“策略性学习”权衡的情境是本门课所身处的(或所包裹的)各种限制性要素,即课“间”的权衡。这种课“间”的权衡,从选课、到上课、到课后学习的完成过程中是始终贯穿、相互关联的。同时,吕老师表示,文化特质与现代指向是通识课学习中独特“权衡”机制的关键影响要素。
在第五部分,吕老师提出教师的高质量讲授是化解通识课学习困境的可能路径。吕老师表示,当通识课教师在进行一种冲击学生心灵的“优质讲授”时,一种新的情境其实就被创建了,而这个情境中的权衡是一种正向的、本真的权衡。此时,学生的学习也更接近于“价值理性”。
在第六部分,吕老师指出超越学习是解决通识课程学习困境的根本途径。通识课程不应仅仅被视为“一门课”,而更应该被视为一种“伟大精神的象征”。因此,吕老师认为,只有站在这种向经典和精神的崇敬之高度,才会超越“课的层面”的“情境性盘算和掂量”,才会重归学习的价值理性,回归学习的本然路径,并最终塑造出伟大精神引领的大学生活!
在提问交流环节,来自郑州大学的岳雪阳同学和中南大学的唐玲同学就“策略性学习”的中西方差异和学生评价机制的改革等问题与吕林海老师进行了深入地交流与讨论。最后,营员们纷纷表示,吕老师充满激情、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的讲座令他们感到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04 黄斌教授
《因果推断与教育科学研究》
我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黄斌老师以《因果推断与教育科学研究》为题,向同学们介绍了因果推断研究的最新动向,并阐述了获取有效的因果证据对推动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黄斌老师的讲座从教育研究的学科属性、因果推断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以及因果推断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三个方面展开。
图|黄斌老师
首先,黄斌老师指出教育学科是兼具人文与科学双重属性、集价值和规律为一体的社会科学,为实现教育科学的“功用”,更好地解释、预测和“操纵”未来,教育科学研究应突破以描述分析、相关分析为基础的传统定量研究,转向以获得因果结论为目的的因果推断研究。
图|黄斌老师讲座内容
然后,黄斌老师分析了“常识=科学”和“计量=科学”两种对科学研究的误解,并结合实例论述了传统相关分析可能存在的碰巧相关、伪相关等问题,指出唯有因果结论才能提供可靠且有目的的科学证据,才能真正推动科学决策。在此基础上,黄斌老师进一步介绍了因果推断的常用方法,包括随机对照实验和准实验。
最后,黄斌老师介绍了因果推断在教育科学中的具体运用。结合已有研究,黄斌老师分析了因果推断在解决“儿童的认知技能(成绩)为什么重要?”“儿童的成绩取决于什么?”“学校能做些什么?”等教育学核心问题上的贡献,再次强调了因果推断对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
在提问与讨论环节,同学们积极发言,围绕“中介效应与因果推断”“双向因果”等问题进行提问,黄斌老师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逐一指导解惑,并给予相关建议。至此,一个半小时的讲座落下帷幕,近两百人在线参加了本次讲座,黄斌老师的讲座令院内外师生听众们感到受益匪浅。
本次讲座及交流会气氛轻松融洽,不知不觉中大家共度四个小时,但营员们仍然意犹未尽。各位老师也祝福营员们能够在本次夏令营活动中展现自己,有所收获。同时希望各位学生能够发挥本科学科优势,做出独特的研究,为教育学发展尽一份心力!
(文/杨雨欣、梅曾咏、陈文璐、王雅晶
图/杨雨欣、梅曾咏、陈文璐、王雅晶)